紅茶分類的綜合指南

2025年9月26日

前一章簡略介紹過的紅茶特性,這一章針對紅茶的更詳細分類的介紹:

紅茶為世界普遍引用的茶類,起源於中國,英國人將其發揚光大,紅茶依照產區可分類為:

印度

印度紅茶:力量感與風土香氣的交融代表

雖然印度北部與中國交界,但在19世紀以前,茶在印度並非主流飲品,普遍缺乏系統性的製茶與飲茶文化。

真正推動印度茶產業誕生的,不是地方人民的習慣,而是英國殖民體系下的全球經濟戰略。

18世紀末,英國人飲茶風潮高漲,中國是唯一的茶葉供應國。大量白銀外流與鴉片貿易讓英國財政陷入不穩,迫切希望在殖民地建立替代供應鏈。

因此,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830年代開始在印度尋找適合種茶的區域,同時偷偷帶出中國茶種與製茶技術,試圖複製中國的茶業體系。

種茶實驗:Darjeeling 與 Assam 的崛起

Darjeeling(大吉嶺)

• 始於1835年,英國人在喜馬拉雅山南麓設立實驗性茶園。

位於印度東北部喜馬拉雅山南麓,海拔600至2000公尺,日夜溫差大、氣候濕涼,適合茶樹緩慢生長,常以中國小葉種栽培,發展出帶有高山香氣與細緻層次的紅茶,被後世譽為「紅茶中的香檳」。

Assam(阿薩姆)

• 1823年,英人 Robert Bruce 發現阿薩姆原生的大葉茶樹(Camellia sinensis var. assamica)位於印度東北部的布拉馬普特拉河谷,比中國種更適應炎熱潮濕的環境。低海拔平原地區,氣候炎熱濕潤,適合阿薩姆大葉種大量繁殖。阿薩姆在1850年後,阿開始大規模栽種,產量驚人,成為印度紅茶的生產核心。阿薩姆的成功,標誌著印度茶產業從中國依賴走向自主系統的開始。

阿薩姆茶湯深紅偏褐,入口濃烈,帶有麥芽香、糖蜜感,有些甚至帶有淡淡辛香或煙燻調。

很適合英式早餐茶、印度香料奶茶(Masala Chai)的標準用茶,極適合加奶與加糖飲用。

尼爾吉里(Nilgiri)|香氣輕盈、口感平衡的調和之選

尼爾吉里位於南印度尼爾吉里山脈,地形起伏溫和,年均氣溫穩定,可常年生產不間斷。因為地理位置接近斯里蘭卡,其茶湯偏向錫蘭茶,茶湯橙紅透亮,味道清爽香氣明快,帶花果香調,滋味柔和圓潤,苦澀感輕。

印度茶整體而言,靠近印度東北邊的茶特色較為鮮明有個性,茶感茶味都較明顯; 印度南部的茶以順口不澀為主要特色。

斯里蘭卡

三、斯里蘭卡紅茶(Ceylon Tea):品質穩定的國際紅茶代表

斯里蘭卡原名「錫蘭」,自19世紀發展紅茶產業以來,成為世界三大紅茶出口國之一。其茶葉依海拔高度可分為高地、中地與低地三類,各有風味特色與適用方向。

高地茶(High Grown Tea)|香氣細緻、質地輕盈

代表產區:

• Nuwara Eliya:海拔高達1800公尺,被稱為「東方香檳」,香氣細緻如白花,口感清新爽口。

• Dimbula:位於西部山區,風味柔和平衡,常見輕花香與淡果香。

• Uva:東部山區,乾燥季風交替地區,茶湯中常帶一絲獨特尤加利或薄荷調性。

高地茶適合純飲與調香,冷泡亦具表現,常用於精品調和茶。

中地與低地茶(Mid/Low Grown Tea)|濃郁厚實的調茶原料

康提及盧哈娜:海拔低於600~1200公尺上下,氣溫高,產量大,適合量產。

湯色濃深、滋味厚重,常帶堅果、焦糖與木質香,適合重口感茶飲。

多用於商業配方、奶茶粉、即溶茶與調味紅茶基底,是國際茶飲品牌的重要供應來源。

中國

祁門紅茶(Keemun)

優雅細緻的獨特花香調

祁門位於安徽,地處黃山山脈,海拔約200至800公尺,其地區終年雲霧籠罩、氣候濕潤,造就優質的種茶條件。此地生產的紅茶枝葉細嫩、湯色紅艷透明、有獨特的玫瑰、蘭花、果乾與輕蜜香。使用、「工夫紅茶」的傳統揉捻與發酵工藝,將香氣與滋味細膩保留。味道醇厚甘甜,除了純飲也可以加入牛奶調和飲用。

正山小種(Lapsang Souchong)

煙燻派先驅

福建武夷山桐木村,被譽為世界紅茶的發源地之一,當地山勢險峻、氣候潮濕,岩韻明顯。

正山小種茶的製程以傳統工藝用以馬尾松煙燻烘焙,形成濃烈而獨特的煙燻香氣。現今亦有「無煙小種」版本,以迎合現代市場對清香口感的偏好。

傳統正山小種煙燻味厚實,帶有松木煙香、蜜餞、黑糖與木質香調,入口後層次豐富,餘韻悠長。

因此種類的茶是中國最早出口到歐洲的紅茶品種,濃郁醇厚的風味曾深深影響英國貴族的紅茶品味,也被視為西方茶文化的啟蒙者。

滇紅工夫(Yunnan Dianhong)

茶韻渾厚甘潤高原氣韻

滇紅工夫主要產自雲南鳳慶、臨滄等高山地區,海拔多在1200公尺以上,茶樹多為雲南特有的大葉種,內含物豐富。以芽頭飽滿、金毫明顯的茶青為原料,揉捻成條索狀,經長時間發酵與烘焙,形成外觀緊結、色澤烏潤的茶品。滇紅工夫的茶湯色澤橙紅透亮,口感厚實甘潤,富含可可、麥芽糖、乾果與花蜜的香氣,茶氣飽滿、回韻深長,常給人一種溫潤有力的印象。

非洲紅茶

非洲雖不是紅茶的傳統發源地,卻因氣候穩定、土地廣闊與現代化製茶技術的導入,在20世紀後期迅速成為全球重要的紅茶供應基地。多數非洲紅茶採行高度機械化、標準化的生產模式,主要供應袋泡茶、奶茶粉、調味茶等大量需求市場。

肯亞紅茶(Kenyan Black Tea)|高原日曬與快速萃取的代表

產區概況:主要茶區位於赤道帶高原,如 Kericho、Nandi Hills 等地。海拔約1500~2200公尺,全年日照充足,降雨穩定,屬理想茶區條件。以 CTC(Crush-Tear-Curl)工法為主,茶葉經破碎、揉捻、捲曲,形成細小均勻顆粒,適合快速釋放茶色與濃度。

茶湯深紅甚至近褐色,入口強勁有力,口感濃厚直接,常帶土壤、堅果、乾燥香料等厚實風味,適合調奶與混合使用。

其他產區簡介:盧安達、馬拉威、坦尚尼亞等

這些地區紅茶產量雖不及肯亞,但同樣發展出高效率的大宗製茶體系,品質穩定,主要面向出口市場。非洲紅茶並非以「單品紅茶」的細膩為訴求,而是在全球茶飲產業中,扮演著穩定、標準化、具經濟效益的基礎供應角色。它不以細節取勝,但因其一致性與萃取效率,已成為茶飲工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
全球茶品市場中,紅茶(Black Tea)仍是主流飲品,佔據大多數的消費份額與市場價值,形式也非常多樣飲用場所及應用更是廣泛 ,紅茶除了純飲的形式還有調和茶及調味茶,也是增加多樣形式的呈現,飲用的